日菲越“互相借力”各谋私利 ——亚太安全合作新动向
2012/5/8
美国加快落实战略东移,强力介入东亚事务,一石激起千层浪。日菲越三国为实现各自的海洋战略加强合作“互相借力”,企图在南海谋取更多利益,这成为当前亚太安全合作的一个新动向。日菲越三国海洋战略有些什么内容?将对南海局势造成何种影响?本刊特邀请有关专家撰文分析。 ——编者
提 要
日本出高价搭乘美国战车,借菲、越等国之力牵制中国,以图在中日东海争议中渔利。亚太地区正上演一场相互借力的地缘政治游戏。
海洋战略是日本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发展战略,推进次序明确,覆盖范围宽泛,资源投入巨大,推进力度迅猛。
2007年日本颁布《海洋基本法》实施“新海洋立国”战略,两年后,鸠山内阁提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已经拥有了国土面积约12倍的世界屈指可数的管辖海域”,当务之急是保全“决定日本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外缘的偏远海岛”。至2010年底,日本民主党政府已经完成包括防卫领域在内的海洋法制体系建设,形成以“开发、利用、保全日本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为目的,以保全偏远海岛、设立基点海岛“低潮线保护区”为当务之急,以加强海上自卫队、海上保安厅及海上警察的实力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
日本内阁及内阁官房构成的综合海洋政策本部,是推进海洋战略的最高领导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集权,高效。从2011年起,日本政府投入巨资落实海洋法制,实施规模庞大的海洋战略项目。在海洋本部的一元化领导下,中央各部门分别统辖各级地方自治政府,发动独立行政法人和财团法人、国立大学及研究机构、公共团体、相关行业协会及民间团体,一同参与推进海洋战略,可谓举国一致。
日本海洋战略囊括海洋能源、矿物资源的勘探及开采技术研发,保障渔业和海上运输业发展等经济领域,保护海洋生物及防止污染等环保领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预警、防范“海上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尤其是保护偏远基点海岛、应对“岛屿攻击”及“海洋通道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日本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海洋战略:一是关于海洋资源尤其是海底资源及其开采技术的调查研发,二是为圈占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对基点海岛进行调查、测量、制图及“保全”,三是增加圈海的实力、体制建设和军力布局,增加海上自卫队及海上保安厅的飞机、舰艇等实力配置是重中之重。日本将钓鱼岛群岛中的“无主土地”收归“国有财产”加强实力控制,应对中日钓鱼岛群岛主权争议;支援日本渔民在争议领土周边海域保持“存在”,应对日俄领土争议;在冲之鸟礁进行“岛屿功能”建设,应对中韩等国反对日本用两块岩礁非法划定专属经济区的国际争议,实现日本主张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彰显日本实力圈海、武力占有,全力向海洋进行军事及经济扩张的战略意图。
日本抓住美国战略东移的机遇加速推进海洋战略。2010年日本制造激化中日钓鱼岛争议的“9·7”事件后,前原外相立即赶赴华盛顿要求美方支持,得到希拉里国务卿在钓鱼岛“适用”日美安保条约第5条(承担对日防卫义务)的回应。同年12月,日本还把支付美军基地费用的交换条件载入新防卫大纲,要求驻日美军将“支援接受国”作为“首要”任务——介入中日领土争端。此后,日本不但在中日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中有恃无恐,而且与美国紧密配合,鼓励支持菲律宾、越南等中国南海岛礁主权的声索国力促“南海问题”国际化。
最近,日本又有不少新动作——决定派自卫队前往美国在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基地与美军联合训练并分担基地整修费用;准备向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提供巡逻艇等增强其海上实力;日美协商共用菲律宾巴拉望岛基地,等等,以塑造有利于推进日本海洋战略的外部环境,在中日东海争议中渔利。日菲越三国为实现各自的海洋战略加强合作“互相借力”,是目前亚太安全合作的新动向之一。
美国“重返”亚太,但有兵无钱,只能靠盟友,玩弄“巧实力”;菲、越一心只想借助美日等大国之力,在与中国的岛礁争议中获取更多利益;日本欲将日美同盟提升为“亚太地区的公共财产”,确立仅次于美国的“准霸权”,借菲越等国之力牵制中国,进而实现其海洋战略。亚太地区正上演一场相互借力的地缘政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