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作暴露日本真实意图
2012/4/16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双方的有识之士都在为两国关系度过不惑之年着手准备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然而,新年伊始开局并不让人乐观,1月3日早上,石垣市议员登上钓鱼岛;1月16日,即,中国春节前夕,日本政府决定对39个无人岛进行命名,3月2日,日本首相官邸网站刊登了命名清单,包括黄尾屿和赤尾屿附属岛礁;3月27日,赤尾屿的附属岛礁北小岛被登记为国有财产。日方的这一系列举动,当然引起了中方的抗议和一系列反制措施。那么,日方为何在中日关系的关键之年采取如此动作给两国关系泼冷水呢?笔者认为这与日本近年来外交战略的调整,撞船事件的影响和对钓鱼岛“实效控制”实行渐进强化策略的继续有关系。
首先是外交战略的调整。近年来伴随中国的崛起,日本越来越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会对日本构成威胁,特别是他们开始担心现在处于他们控制之下的钓鱼岛最终也有可能不保。在这种背景下,2010年的撞船事件之后,日本发表了新版防卫计划大纲,把防卫的重点由北方调整为西南诸岛。日本鹰派政客也不失时机地兜售中国威胁论,为日本的战略调整提供根据。比如,2011年12月12日,日本自民党干事长石原伸晃访问美国华盛顿哈德逊研究所时说:鉴于美国国防费的大幅削减“日本应该努力增加防卫费”,他说中国在主张权利时越来越好战,正在加快进入海洋的步伐。民主党政调会长前原诚司于2011年12月14日,在东京的一次演讲中,提到韩国海上警察被中国渔民刺死事件时说:“这不是与己无关的事情。”还说:“这种事情在日本的近海也可能发生,为了维护日本的主权,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是撞船事件的影响。撞船事件最后以日本释放船长詹其雄而收场。美国对这次事件的解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希拉里表示了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之后,还希望中日在事态进一步升级之前,能尽快解决,强调中日关系对亚洲地区稳定十分关键。美方希望日方在24日前解决问题,言外之意是要日方在24日之前放人。从撞船事件可以看出,日本达到了试探中国和美国态度的目的,即,中国不可能放弃主权,美国一也不想让事态扩大。然而,放人之后,日本政府受到了巨大的国内压力,就连执政的民主党内也有人表示放还“嫌疑人”是践踏日本法律。前首相安倍晋三表示:政府的判断是“极其愚蠢的”,右翼评论家樱井良子说,释放船长“这是日本外交的彻底失败。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执政当局不得不在钓鱼岛问题上做一些补救措施以应对国内的政治压力。
第三是“实效控制”的继续。中日两国虽然从1972年开始就有搁置争议的默契,但是日本一直认为“搁置”对他们有利,并且一直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渐实施其“实效控制”。但是后来当他们意识到中国逐渐强大之后,东亚的势力均衡将被打破,时间也许对日本不利的时候,他们开始公开否认“搁置”默契的存在,宣称“中日之间不存在领土问题”。在行动上,日本吸取了撞船事件时的“急躁”教训,开始继续以小动作强化对这些岛屿的控制。先是公布新命名的岛礁清单之后,然后是将其中的一个岛礁登记在册。动作幅度不大,但是渐进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总之,关于钓鱼岛问题,两国四十年来是在“搁置”的原则下处理了一系列偶发事件。但是,撞船事件给人的印象却是日本要改变政策,本来人们还以为这只是民主党政权的一次“误判”,但是,今年年初开始的一系列命名动作却给人一种日本真的要改变过去做法的印象。日本这些小动作的根源在于他们对于中国崛起的疑心重重,而疑心生暗鬼,便想强化其“实效控制”。结果是破坏了邦交正常化纪念之年的气氛,使两国关系在不惑之年出现困惑,也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构建投下阴影。笔者认为,钓鱼岛问题的争议如果不能真正搁置起来的话,不但不利于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而且也不利于东亚,甚至亚太新秩序的构建,只会给其他大国介入亚太事务提供机会,其结果是中日双方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