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English

论文

俄罗斯亚太战略及其发展前景

2013年11月01日

摘要

俄罗斯亚太战略始于对其处欧亚大陆临太平洋的欧太地缘身份的重新认知及其自身战略发展的现实需要。亚太地区形势为俄罗斯发展和实施亚太战略提供了重要动力。以发展和巩固与东盟合作为突破口,俄罗斯逐渐全面融入亚太地区一体化的进程,并在促进国家利益的同时,推动和改善了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与安全环境。随着东亚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提升,俄罗斯亚太战略在国家总体对外战略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俄罗斯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协调西方、稳定中南亚、东向亚太”的外交战略格局。欧美的高新技术、大规模投资和管理经验是俄罗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来源。中南亚地区安全局势对俄罗斯保障自身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而亚太地区正成为俄罗斯能源[1]、原材料和技术输出的重要市场,并为俄罗斯参与双边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战略平台。俄罗斯逐渐意识到, 过分偏向西方的政策不完全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长远利益, 必须同时重视东方, 尤其是亚太国家。[2]俄罗斯希望成为欧洲和亚洲经济链条上的一环,从更广义上说,成为欧洲和亚洲之间经济联系、金融合作、文化交流的纽带[3]。因此,当前的俄罗斯亚太战略是其传统上“双头鹰”战略的内在延伸,[4]即逐步拓展了其传统的欧亚战略框架,形成了一个跨欧洲和太平洋的战略新视野。俄罗斯的亚太战略正逐渐走向成形和成熟,并开始在推动地区形势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动力溯源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推动俄罗斯逐渐改变自己的战略重点。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开始向亚太转移已经成为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亚太地区正在取代欧洲成为推进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在最近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过程中,当欧美许多国家仍挣扎于摆脱危机困境的时候,东亚地区国家经济率先复苏,提振了国际社会对恢复经济活力的信心。与俄罗斯对国际格局的期待相似,东亚地区国家倡导世界多极秩序,并在实践中积极推进这一理念早日实现。亚太地区在世界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具有世界上排名最靠前的经济体,如美国、中国和日本。俄罗斯和印度正逐渐成为亚太地区力量框架中的新力量。二十国集团中大约有一半成员来自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整合规范对构建国际经济秩序,甚至国际格局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俄罗斯加入亚太地区有助于促进本地区力量格局更加平衡。亚太地区具有世界上最重要的几大地缘政治中心。美国仍然是二战以来该地区的主导性力量。美国和亚太国家之间的贸易与经济关系现在已经超过欧洲。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人力与自然资源,而且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南半球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在全球化正加强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和利益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平衡或对称性相互依赖对促进和维持地区稳定更为重要。亚太地区国家间经济多样性与碎片性也为俄罗斯和其他亚太国家促进经济互补提供了重要动力。
亚太国家政治体制多样性版图提升了俄罗斯发展亚太战略的信心。亚太地区的亚洲部分正成为世界上政治现代化的新发展地区,但与俄罗斯相似的是,这并不能被视为西方化的翻版,而是建立在具有本地特征的政治文化基础上的特殊民主发展形式。这些国家已经建构起具有自己国家和社会政治文化或宗教特色的民主原则。东亚地区国家在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均强调以自由主义为基础优先发展经济,逐步推行民主化改革,获得了较大的经济繁荣。这些都为俄罗斯在参与亚太一体化进程期间减少了政治羁绊,增添了较多的灵活性。
亚太地区安全形势有可能影响俄罗斯的安全利益。亚太地区仍然存在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历史上,本地区国家对战争的痛苦记忆和情感十分强烈。当前,亚太地区仍存在较强的不稳定因素,如许多国家国防费用居高不下;军备竞赛仍然存在;核武器扩散问题仍相当严重;部分亚太国家间信任意识仍十分淡薄,各种价值观念斗争仍在持续。为避免亚太地区出现冲突,亚太地区各国正在寻求将所有国家都纳入一个共同的机制之中,使得各国都拥有共同协商地区局势的渠道。这为亚太地区构建包括俄罗斯的新架构推进合作,防止和解决冲突,提供了必要性。
亚太地区架构的演进对俄罗斯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亚太地区架构已经经历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冷战时期,本地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两极对抗格局的后院。第二阶段始于冷战结束。亚太地区推出数个多边合作机制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作用逐渐增强,东盟地区论坛成为许多国家外长对话平台。第三阶段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太地区开始加强寻求适合本地区的新互动方式。“东盟加一”、“东盟加三”和东亚峰会等论坛逐渐成为东亚地区合作架构的新基础。俄罗斯需要参与到亚太地区整合的各种机制中,才能够在本地区立足,并逐步发挥影响和作用,提升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
亚太地区整合发展态势为俄罗斯实施亚太战略提出了迫切性。与美国、中国和日本甚至韩国相比,俄罗斯与东盟合作的规模要小得多。东盟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已经实施,与日本的自由贸易区也即将实现。东亚地区国家在金融领域互动更加密切,正逐步推行亚洲货币基金的长期构想,并考虑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目前亚太地区国家间已签署了50多个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协定,大大推动了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地区国家间关系实现缓和,但也造成了封闭的贸易集团和集团外国家之间贸易和的经济合作障碍。俄罗斯需要加入到这些政治和经济合作框架内,增强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抵抗危机风险的能力。
亚太地区整合进程需要俄罗斯的积极参与。虽然亚太地区存在许多大国,但是中小国家传统上一直是地区整合进程中的推动力,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东盟地区论坛成员国,发挥着政治对话机制的功能,讨论地区和平与稳定、应对挑战、多边合作建立安全信任措施等问题。然而,本地区中小国家担心大国,尤其是美国,干涉它们的内政。美国与本地区许多国家具有双边军事同盟关系或双边安全磋商机制,对亚太整合进程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俄罗斯参与亚太地区整合有助于平衡美国在本地区的强势影响,有利于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亚太地区整合形势的发展态势为俄罗斯的参与提供了机遇。本地区发展阶段不同、性质、目标和成员各异的多国合作机制太多,每种合作形式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对俄罗斯而言,亚太地区没有一个负责寻求全面解决政治,经济或安全问题的组织,没有规范地区安全问题的正式文件,没有具有一定执行力的地区组织,没有关于军备控制的监管法律或体制框架,也没有解决地区冲突的有效机制。亚太地区各组织的结构都比较松散,决策和协议不具有约束力,主要通过考虑所有参与者的意见,达成广泛的共识。这些都能使俄罗斯在实施亚太战略时会避免被牵连进亚太地区矛盾与冲突中。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路径选择
俄罗斯亚太战略经历了相当长的酝酿与发展。1986年7月,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讲话中表示,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目标主要是加强相互间的经济联系。然而,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并没有绝对的影响力。因此,俄罗斯需要利用其外交资源、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亚洲军事强国地位,采取确保地区安全,加强经济关系的政策。俄罗斯独立后,1992年,俄罗斯被邀请参加第25届东盟部长会议,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阐述了俄罗斯对亚太地区安全合作的新看法。1992年11月,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访问韩国时表示,从地缘政治上看,俄罗斯是一个亚太地区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准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为地区经济整合进程中的正式成员。
然而,俄罗斯参与地区合作过程不是始于经济领域,而是安全领域。冷战结束后,东盟成员认识到,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担心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地区大国将会填补东南亚因冷战格局崩溃美苏退出后所留下的权力真空,迫切希望与地区外大国建立更广泛的多边安全体系,促进地区稳定和平衡。[5]1993年4月,叶利钦强调,俄罗斯对周边地区安全负有一定的责任,希望在世界体系转型和国际力量平衡中维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在1993年5月东盟扩大外长会议高官会议上,科济列夫表达了建立俄罗斯—东盟关系制度化以及俄罗斯—东盟委员会的愿望。
自1993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开始形成机制化,虽然主要议题是推进经济合作,但领导人的参加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增添了政治意义。为了维持亚太经合组织的效率,领导人就推迟三年审议增加成员的决定达成一致意见,这意味着俄罗斯有可能被排除在亚太经合组织合作进程之外。另一方面,东盟举行的次地区论坛为俄罗斯在部长级别上参与亚太地区事务和建立各成员国间信任方面提供了机会。1993年7月,东盟部长会议决定建立东盟地区论坛,俄罗斯与中国应邀出席。在1994年的第一届东盟地区论坛上,科济列夫表示,俄罗斯亚太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其东部边界的稳定,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将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融入亚太地区的经济体系。
自90年代中期起,俄罗斯发现,东盟正成为影响亚太地区经济和政治整合规范的核心地位。[6]亚太经合组织内的东盟成员强调分阶段推进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199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确定了发达经济体到2010年,发展中经济体到2020年实现自由和开放贸易和投资的茂物目标。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马来西亚接受这个时间表是有条件的,强调亚太经合组织的决定应以协商一致而不是多数一致原则为基础。[7]在1995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大阪会议上,东南亚国家的主张获得了尊重,强调考虑各成员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增加了灵活性条款。“开放的地区主义”和“灵活性”等概念成为亚太经合组织各经济体基本的、共同的原则。俄罗斯认识到,东盟实施开放的地区主义,可以成为俄罗斯实施亚太战略时首先争取的对象,与东盟加强关系有助于其加入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
1996年4月,俄罗斯主持了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的讨论亚太地区安全和稳定原则的一次第二轨道会议。东盟重视俄罗斯对东盟地区论坛进程的承诺和贡献,欢迎俄罗斯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支持1992年的《东盟南海宣言》。1996年7月,作为一个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有吸引力的市场,俄罗斯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在首次双边对话中,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表示,东盟正成为多极世界中最重要的一极。1997年6月,东盟—俄罗斯联合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重申了双方进一步加强关系的愿望和意愿,讨论了对话机制,同意在莫斯科建立双边对话架构,并成立科学与技术、贸易和经济等工作小组。
俄罗斯与东盟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逐渐加强,成为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动力。1998年11月,在吉隆坡首脑会议上,俄罗斯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正式成员。亚太经合组织强调,各成员不仅仅限于亚太地区的经济体,而且要在亚太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联系,以及接受亚太经合组织《汉城宣言》所确定的宗旨目标、工作范围、运作方式、参与形式、组织架构等。1997年,亚太经合组织内部贸易额达到52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4%,而俄罗斯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贸易总额为223亿美元,仅占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总额的0.4%,然而,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贸易额却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16.2%,成为俄罗斯考虑加强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促进因素。尽管如此,俄罗斯仍被亚太经合组织所接纳。其中原因在于,俄罗斯成员国的身份已经成为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各成员的共识[8]。
在此之前,日本和美国就曾阻止俄罗斯加入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亚太经合组织等经济合作论坛。[9]日本总是将经济合作与其和俄罗斯的领土争端联系起来。美国在欧洲推进北约东扩,也不邀请俄罗斯参加以其为首的朝鲜半岛问题解决进程。然而,一些东南亚成员对俄罗斯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持支持立场,如菲律宾外交部副部长鲁道夫·塞韦里诺在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前曾表示,菲律宾支持俄罗斯、越南与秘鲁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到1997年,情况发生了一些有利于俄罗斯的变化。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推行“欧亚外交”,试图通过特别强调经济合作与俄罗斯改善关系。他认为,俄罗斯已经完全被欧洲和亚洲所孤立,如果邀请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有助于改善双边关系。美国认为,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有助于缓解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的抵触情绪。另外,中俄关系已经进入发展阶段,中国开始积极支持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0]东盟和澳大利亚等中等国家担心亚太经合组织会被日本、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所垄断。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机制内各主要成员政治决策博弈的结果。
2003年6月,俄罗斯与东盟签署了关于促进亚太地区和平与安全、繁荣和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11],双方强调进一步加强联合国和既有的多边和地区机制,特别是东盟地区论坛的有效性。2004年东盟部长会议后,俄罗斯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及《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联合宣言》。2004年11月,“东盟加三”峰会决定举行第一届东亚首脑会议。各方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身份问题的谈判一直持续到2005年12月会议召开前。[12]最后,作为一个非正式成员,俄罗斯总统普京应邀参加东亚峰会。2005年12月13日,首届东盟—俄罗斯领导人会议在吉隆坡举行,双方签署了一项关于发展全面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和推动双边合作的行动计划。[13]2010年10月30日,第二届东盟—俄罗斯领导人会议在河内举行,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提出将加强和深化对话伙伴关系,提出将在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加强合作。[14]同年,俄罗斯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第五届东亚峰会,并从2011年起与美国一道成为东亚峰会的正式成员。俄罗斯参与亚太地区合作的进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发展前景
当前,许多亚太国家日益感到建立地区综合安全合作架构的必要性。东盟地区论坛和东亚峰会日益成为建立这种架构的最佳典范。多边伙伴关系网络正变得越来越受各国的欢迎。部分国家甚至考虑整合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和东亚峰会等几个地区对话平台的职能,如亚太版的“N国集团”或“东盟加N”合作模式,使地区合作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同时都取得进展。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以“东盟加三”或“东盟加六”的基础上建立东亚共同体,美国有可能参加,但绝对没有俄罗斯的份。澳大利亚曾提出建立一个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亚太地区所有主要国家的“亚太共同体”的设想,但作为非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印度没有机会参与这一进程,而且中国大陆并不愿意香港和台湾加入这种性质的合作机制中。美国利用亚太地区文莱、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等国建立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试图主导谈判建设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当前,包括加拿大和日本等亚太中等国家已经加入这一谈判进程,将来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区有可能以此为基础,成为亚太经合组织发展的未来方向。为避免在亚太地区合作中被边缘化,东盟整合了“东盟加八”政府首脑和国防部长会议制度化,促进了东亚峰会和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的发展,构建了协调地区政治安全合作的“伞状”模式,并启动了包括“东盟加六”成员的地区综合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相比之下,俄罗斯所处的亚太经合组织仍然只处理经济问题,而其参加的东亚峰会、东盟防长扩大会议和东盟地区论坛等更多具有政治安全功能,没有能够加入地区综合经济伙伴关系的谈判,并不能满足俄罗斯深度融入亚太地区合作的需要。
从目前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在一体化方面,亚太地区将仍然落后于欧洲。此外,被推到东亚一体化进程核心地位的东盟成员国对建立任何有可能排挤他们的地区合作架构具有较大的戒心。相比之下,俄罗斯对建立一个全新的地区架构持有比较灵活的立场,认为未来的泛太平洋体系一定会有俄罗斯的位置。然而,部分俄罗斯学者认为,如果俄罗斯不在亚太地区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将来仍可能被排挤出亚太地区合作框架。对俄罗斯而言,建构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安全与合作架构已经难以避免,需要各方做出大量的努力,找到一个共同点,充分考虑所有参与者的利益。最重要的是,这一进程需要所有参与者表现出较大的政治意愿。
到目前为止,亚太国家在制定共同立场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考虑俄罗斯的利益与感受。俄罗斯有必要尽早制定新的外交政策原则,制定计划,采取行动加强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成为亚太一体化进程中的全面参与者。它首先应该为亚太地区合作提供一个完整的理念架构,并阐明俄罗斯在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需要尽量多地考虑合作伙伴的战略利益。为了合乎逻辑并取得效果,俄罗斯2012年8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并在此之前开展了广泛的外交努力,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支持。从目前来看,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亚太国家应抛弃当前的相互划线,利用当前的合作框架,建立共同安全和合作空间,构筑一个整体协调合作架构。亚太地区需要以集体、平等、透明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为基础,建立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安全和发展架构。只有当本地区没有相互划线以及相互尊重彼此利益成为习惯时,未来的地区架构才能取得效果。
在俄罗斯的决策者看来,美国主导下的军事同盟体系并不能保障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需要建立一个能够真正促进地区安全与合作的架构,讨论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军事问题以及因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机制建设问题。对俄罗斯而言,当前最现实的是以平等协商精神为指导在多边组织和论坛内与其他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亚太地区需要在集体行动原则、国际法准则和地区所有国家安全不可分割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合作、透明和多极的安全与合作体系。这一体系需要体现出以下特征:成员的包容性和地理范围的广泛性;组织活动的多样性;合作计划的有效性;建立地区共同体和共同身份的可能性;以及获得这些多边组织和论坛外的本地区国家的理解与支持。
对俄罗斯来说,只有当其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较大规模的发展时,俄罗斯才能算真正地开始融入亚太地区[15]。因此,俄罗斯需要投入大量财政支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经验的创新,创造有利的投资和商业环境。俄罗斯还需要加强其远东地区在自然资源、运输能力和技术能力等的竞争优势。因此,俄罗斯需要在其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向本国和外国投资者提供优惠的自由投资和贸易条件。俄罗斯必须充分挖掘其能源、运输、研发、创新和原材料的潜力,促进俄罗斯和整个亚太地区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俄罗斯的“远东和外贝加尔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规划”以及与中国东北地区合作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战略将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欧亚国家,俄罗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地缘战略地位可以促进其在全球和地区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俄罗斯可能更加积极地提升其在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东北亚地区是一些最具影响力的亚太大国的利益密切交织的地方,在亚太地缘政治和经济空间中占有特殊地位,也是俄罗斯向亚太地区发展的立足点[16]。同时,东北亚地区并没有一个有效的促进安全或稳定的协商机制。俄罗斯曾提议建立一个可以涵盖广泛议题,包括经济、能源和环境、裁军、恐怖主义和建立信任措施的对话机制。关于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六方会谈机制可以成为这种对话机制的基础。以前,在六方会谈的框架内,俄罗斯就曾提出过“保障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指导原则”的草案。然而,由于朝鲜的核裁军立场以及韩国天安舰事件,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谈判陷入破裂。朝鲜以其在核技术和导弹技术的不断突破挑战美国主导的东北亚联盟体系,不惜以对抗的方式努力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利益和尊严,遭到包括中俄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批评。俄罗斯多次提议,当前重要的是要恢复会谈,只有通过召开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多方外交会议才能解决问题,参加者除了当前六个国家外,或许还可以加上联合国或在联合国的主持下进行。
俄罗斯会积极地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广泛对话与合作。俄罗斯、中国和部分中亚国家参加的上海合作组织早在2004年就发表了《塔什干宣言》,号召各成员国促进上海合作组织与亚太地区积极活动的其它国际机制和论坛建立伙伴关系,有助于增强俄罗斯的亚太身份,和在亚太地区事务中的影响作用。对俄罗斯来说,作为亚洲方的成员,在2010年10月成为亚欧首脑会议的正式成员,首次参加了在布鲁塞尔举行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对推进与亚太国家的交流与交往也具有较大的作用。目前,俄罗斯在东亚峰会的作用正逐渐增强,将成为推动俄罗斯与东亚进一步合作的重要动力。作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12年会议的主办国,俄罗斯对促进亚太地区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俄罗斯已经与中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加深政治和军事政治互信,发展贸易、投资和合资生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此,俄罗斯一直持相对开放的政策,在维护自身利益、促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同时避免国内出现反华和过度赞华的两个极端。俄罗斯认识到,强调日本的技术和投资对促进其远东地区发展并不符合实际。俄罗斯在2006年就已经批准了旨在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2007-2015年千岛群岛社会经济发展纲要》,归俄罗斯远东联邦区的总统特使负责,促进外国在千岛群岛的投资,[17]使其成为俄罗斯通向亚太地区的门户。对于朝鲜半岛问题,俄罗斯的优先考虑是努力维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重要的是为朝鲜积极发展和经济进步提供条件,推动朝鲜与其邻国进行协调,缓解地区紧张局势,最终使朝鲜的“核威慑”没有用武之地,促进其在将来实现无核化。对俄罗斯来说,与朝鲜领导层维持正常对话,对加强俄罗斯在维护朝鲜半岛安全稳定的作用至关重要。
结语
俄罗斯发展和推动亚太战略充分体现了俄罗斯在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调整国家对外关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适应了俄罗斯从亲西方的“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战略转变[18]的战略需要。俄罗斯与东盟的合作政策迎合了东盟大国平衡战略的需要,[19]为俄罗斯与东盟全面接触,在东亚地区一体化中发挥潜在作用提供了契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广泛性为俄罗斯能够在亚太地区整合过程中维护和巩固国家利益的同时,提升了在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影响力。俄罗斯实施亚太战略促进了其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为俄罗斯在东北亚安全局势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俄罗斯经济实力和亚太地区战略地位的快速提升,俄罗斯必然会加大其亚太战略的实施力度。由于亚太地区形势的纷繁复杂,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影响效应还未完全显现,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1] 王郦久:《俄罗斯的亚太能源战略》,《国际资料信息》2009年第6期。
[2] 周永生:《俄罗斯的新亚洲政策》,《俄罗斯研究》,2006年第1期。
[3] 宋魁:《俄罗斯亚太战略及对中俄合作的意义》,《当代亚太》2007年第1期。
[4] 李鹏:《浅析俄罗斯重返东南亚》,《东南亚之窗》2009年第3期。
[5] Helen E.S. Nesadurai, “ASEAN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after the Cold War: from Regional Order to Regional Community?” The Pacific Review, Vol. 22 No. 1 March 2009, p.2.
[6] 米·季塔连科:《俄罗斯新欧亚思想及亚太政策》,《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8期。
[7] John Ravenhill, APEC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acific Rim Region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17.
[8] 赵欣然:《俄罗斯与亚太经合组织关系述评》,《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第3期。
[9] Lawrence T. Woods, “Delicate Diplomatic Debuts: Chinese and Soviet Participation in the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nference,” Pacific Affairs, Vol.63, No. 2, 1990, pp. 218–224.
[10] Maxim Potapov, “China’s Experience as a Member of APEC: Lessons for Russia,” Far Eastern Affairs, No. 1, 2001, p. 47.
[11]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Foreign Minister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nd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on Partnership for Peace and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ttp://www.aseansec.org/14849.htm
[12] 为此,2005年4月,东盟外长宿务会议确立了参加东亚峰会的三个条件:1、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2、已签署或同意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3、与东盟具有实质性的关系。俄罗斯满足第一和第二个标准,但不满足第三个条件。马来西亚、中国、韩国和泰国表示支持俄罗斯加入,但新加坡反对,认为俄罗斯与许多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非常有限。日本以开放地区政策为由支持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入以图抵消中国在东亚峰会中的影响力,却反对俄罗斯加入,担心因此增强中国在东亚峰会中的影响力。
[13] 许钺乃:《首届东盟-俄罗斯峰会在吉隆坡举行》,人民网,2005年12月13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4/3939886.html
[14] “Joint Statement of the Second ASEAN-Russian Federation Summit, Ha Noi, 30 October 2010”, http://www.aseansec.org/25502.htm
[15] 宋魁:《俄罗斯亚太战略走向及其对策》,《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12期。
[16] 王厚双、王兴立:《俄罗斯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调整及其前景分析》,《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4期。
[17] Georgy Toloraya, “Russia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East Asia Forum, August 26th, 2010, http://www.eastasiaforum.org/2010/08/26/russia-in-asia-and-the-pacific/
[18] 李鹏:《浅析俄罗斯重返东南亚》,《东南亚之窗》2009年第3期。
[19] 赵洪、黄兴华:《试析冷战后东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作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