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后的国际发展合作——联合国的视角
2013年06月08日
摘要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的前7个目标已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果,尽管第8项目标仍有待强化。种种进展充分说明了各国的政治意愿以及全球共同发展目标的强大力量。从整体上看,MDGs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指导性框架。尽管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也存在重大差距,但可以公正地说,MDGs已经为2015年后的国际发展议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应对其他新挑战的努力一道,联合国成员国在2012年6月的“里约 20”会议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设想。它们一致同意,SDGs应当与联合国在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相契合,作为可持续发展执行与深化的驱动力量。MDGs和SDGs之间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MDGs着眼基本的发展目标和指标,是SDGs的基础。2015年后的全球发展议程应当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可持续的发展议程,为联合国成员国所共享。
本文将简要回顾并评估过去十余年里国际社会在执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以下简作MDGs)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而介绍联合国在2015年后的国际发展议程上所采取的行动,主要包括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即“里约 20”峰会的后续行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以下简作SDGs)的讨论等。
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总体评估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事务部(以下简作“经社部”)与联合国下属的各个基金、署及专门机构通力合作,共同撰写MDGs执行情况的年度进展报告。该报告是最受各国关注的联合国出版物之一。
经社部尽量以1990年作为评估工作的起始年份。评估结果表明,我们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事实上,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我们已经提前完成了一系列目标任务。
第一,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在内的世界各个地区的赤贫人口均有所下降。初步估算显示,尽管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但以1.25美元/天为标准的全球贫困率在2010年已下降到不及1990年的一半。我们希望2013年的最终监测结果能证实这一初步估算。如果结果被证实,那么MDGs的第一项指标,即到2015年赤贫率减少到1990年的一半,将在全球范围内比预定的目标年份2015年提前实现。
第二,世界范围内缺水人口比例减半的指标已经完成。1990年至2010年间,已有超过20亿人口获得了改善的饮用水水源。
第三,过去10年来,贫民窟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超过2亿人口得到了包括改善的水源、医疗卫生设施和住房在内的公共服务。
第四,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男女平等接受小学教育的目标。根据MDGs规定的指标,在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努力推动下,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包括女孩在内的儿童在接受小学教育。在这方面,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适龄儿童的小学教育入学率在过去10年中的增长尤为突出。
第五,儿童存活率水平有所提高。尽管世界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但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人口已从1990年的1200万降至2010年的760万,这一趋势估计仍将持续。
第六,各个地区接受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人口均有所增加。世界各国正在努力遏制并扭转结核病的传播趋势。在医疗卫生领域,全球死于疟疾的人口也有所减少,其全球发病率自2000年以来估计已下降17%,同一时期的死亡率也已下降25%。
以上均是历史性的突破。一言以蔽之,MDGs挽救了生命,改善了生活。
当然,差距依然存在。在一些领域,我们取得的进展还远远不够。不平等现象依然在上升,阻碍了可持续发展中诸多领域的进展。上述成就在全球各国和各地区的分布极不平衡。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部分国家的进展势头有所放缓。失业问题,尤其是青年人口的失业问题正日益加重。尽管产妇死亡率的下降令人感到鼓舞,但离实现2015年的目标仍有相当大的距离。虽然产妇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重要改善,且死亡人数有所下降,但此项工作进展依然缓慢。对农村地区而言,水质得到改善的水源的获得仍然是有限的。近一半的发展中地区人口(约25亿)仍缺少良好的卫生设施。如果这一趋势得以持续,那么到2015年,全世界范围内的卫生设施覆盖率将仅有67%,低于MDGs设定的75%的指标。
最令人担忧的是居高不下的饥饿人口比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新估计全球约有8.68亿饥饿人口。虽然发展中地区正经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但贫民窟的绝对人口数量依然增长至约8.63亿,这一增长态势并无放缓迹象。
在MDGs的第8项目标,即“全球合作促进发展”方面,我们面临的形势喜忧参半。尽管某些捐助国政府的援助金额达到了官方发展援助(ODA)额度,少数国家增加了援助额度,但完全达到ODA额度依然任重而道远。ODA的目标额度设定为3003亿美元,但是到2011年,各国援助额总计仅为1335亿美元,约等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0.31%。这样,2011年的ODA缺口就已达1668亿美元。
在市场准入方面,众所周知,2001年就已启动的多哈回合谈判依然难有进展。同时,自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类贸易壁垒层出不穷。此外,最不发达国家依然未能全面获得针对其出口产品的免关税和免配额准入待遇。
那么,我们的总体评估如何呢?从MDGs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经验呢?
如果我们的目光仅限于MDGs的前7项目标,那么我们认为成果十分显著。种种进展充分说明了各国的政治意愿以及全球共同发展目标的强大力量。从整体上看,MDGs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指导性框架。它为我们制订了可实现的目标和共同的愿景,也凝聚了世界各国的政治意愿,催生了强大的执行力。关于第8项目标,个别捐助国的援助金额达到了承诺额度,值得赞扬。但整体上,受预算紧缩制约的发达国家尚需努力,增加其援助额度。
总之,我们可以认为,虽然成就和缺憾并存,但MDGs应当成为“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的坚实基础。
二、展望未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2010年MDGs峰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审议了“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情况。他们的结论是,这一联合国项目既有成绩也有不平衡发展之处,当前挑战和机遇并存。领导人一致同意,必须在巩固成果的同时致力于消除差距。联合国大会第65/1号决议中,各国领导人通过了旨在加快实现2015年MDGs的行动议程。在同一决议中,联合国各成员国要求联合国大会继续每年审议MDGs的进展情况。
在展望2015年以后的世界时,成员国也要求联合国秘书长每年报告MDGs的进展情况,直至2015年为止,并且要求秘书长应在每年的报告中就进一步推进“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具体措施提出建议。领导人的这一要求在联合国内部被称为“立法授权”——即启动“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的准备工作。
根据联合国大会的授权,联合国秘书长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2011年8月,联合国发布了第一份秘书长关于加快实现MDGs的报告,介绍了推进“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种种措施。2011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在与各相关方面磋商后,成立了一个联合国系统工作组,以便协调“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准备工作。工作组由经社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简称UNDP)共同牵头,并动用了联合国体系的所有力量。2012年6月,工作组发布了首份供审议的关于“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的前景及路线图报告。报告同时作为对正在进行的磋商活动的参考资料。2012年7月,秘书长宣布成立一个研讨2015年以后全球发展议程的高层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任命三人共同担任该委员会主席: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时任利比里亚总统的瑟利夫,英国首相卡梅伦。秘书长要求该委员会于2013年5月向所有成员国提供一份关于发展前景的大胆而又务实的展望报告。秘书长本人期望委员会能就“世界各国共同承担的以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015年后全球发展议程’”提出建议。以上引用的是秘书长的原话,因为它抓住了三个关键要素——共同责任,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
在宣布成立委员会的同时,秘书长声明除了联合国系统以外,联合国还将公开、全面地征求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公民社会、私人部门、学术界以及研究机构等多方意见。
事实上,UNDP的同行们已经在100个国家展开了广泛的磋商活动。与这些一般性磋商活动相配合的11个主题性的磋商活动,目前也正在进行中。由联合国各机构共同组织并获得公民社会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支持的这些磋商活动,将为把紧迫性问题列入“2015年后发展议程”提供指导性思路。这些新列入的问题将来自双边及地区性的磋商活动。此类磋商认为“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应当反映发展中遇到的新挑战。磋商活动中还将研讨实行MDGs所取得的成绩和亟待改进的问题。比如,许多人认为MDGs并未解决诸如失业、不平等、生物多样性丧失、能源短缺、人口结构变动、治理等迫切性的关键问题。还有人认为MDGs也没有谈及诸如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快速城镇化、气候变化等问题。普遍的意见是,可持续发展必须是2015年后联合国发展议程的中心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成员国在2012年6月举行的“里约 20”峰会上制定了SDGs。各成员国同意SDGs应当兼顾可持续发展中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注重三者间的有机平衡。SDGs应当被归入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并与之协调,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主流。成员国进一步同意,SDGs的落实不能影响MDGs的进展。成员国同时强调,SDGs应当注重行动,简明扼要,便于传达,立意应当高远,数目不必过多,应具有全球普适性,便于各国落实。SDGs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各成员国的国情、能力和发展水平,尊重各国的政策和落实目标的轻重缓急。为此,成员国决定成立一个由30名代表组成的SDGs公开工作组。代表由联合国五个区域性组织的成员国提名产生。工作组定于2013年1月末开始程序性工作。在与各国政府和计划署进行磋商后,经社部已经将首份磋商结果报告列入了工作组的成果之中。[①] 报告是在各国政府对一份问卷调查的回答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反映了各成员国当前的总体思路,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消除贫困,完成MDG的第1项指标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为达成这一目标,可持续的、全面的、平等的经济增长是必然要求;每个人都有享受基本产品和服务、就业、医疗卫生及教育的权利;“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应当解决各种不平等问题;为了增进人类福祉,尤其是贫困、弱势群体的福祉,必须着力应对严重的环境压力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以可持续的方式增强对资源,消费和生产过程的管理。
关于SDGs的目标,成员国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SDGs应当按相关主题分为若干小项;
——它应对2015年后的国际发展合作起引导作用;
——它应建立在统一准则和全球共同的目标之上;
——它的各项指标应当具有普适性,但又必须能根据各国的国情、优先程度和发展水平作出相应调整;
——它应当包括现有的目标和指标;在评估SDGs进展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各个国家不同的起点和初始状况。
针对SDGs所提及的各个方面,按照成员国根据各自政策优先给出的回复,30个领域内的问题最具有迫切性,特别是以下问题: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及卫生事业;能源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管理问题;就业问题;性别歧视问题;可持续的消费及生产问题;城市及住房问题;海洋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平等问题;实施方法问题;等等。
三、结束语
如前所述,在联合国秘书处层面,秘书长已经成立一个提供建议和思路的高层咨询委员会。UNDP正在国家层面开展一系列的一般性磋商和主题性磋商活动。整个联合国系统内部的力量都已在经社部和UNDP的牵头下通过工作组而调动起来。在政府间层面,联合国大会主席将在2013年9月举行的第六十八届大会上组织一场专题活动。此次活动有两个目的:继续推进MDGs未完成的各项工作;推进以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一项全新的统一的议程。
虽然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在各自领域内逐渐进行,但是各个领域内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的关键阶段包括:即将于今年5月发布的高层咨询委员会的报告;今年9月份所要举行的关于MDGs的专题活动;公开工作组关于SDGs的进展报告以及一般性、主题性磋商活动的成果。联合国希望通过这些领域内的措施,各国政府在就“2015年后发展议程”达成共识的同时取得多重良好成果。
MDGs和SDGs之间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MDGs着眼基本的发展目标和指标。今后的SDGs将建立在MDGs之上,并加快推进各项已经取得进展的工作。两个“目标”下阶段的推进工作将着重经济和环境这两个方面,从而使人类的发展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MDGs是基石,是SDGs的基础,MDGs将确保我们在有生之年能建成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能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以上便是“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准备工作和目前联合国对于MDGs的进展评估。“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将是一个由联合国全体成员国共同承担的具有普世意义的可持续的发展议程。达成这项议程需要同时听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和建议。
[①] 详见http://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
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总体评估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事务部(以下简作“经社部”)与联合国下属的各个基金、署及专门机构通力合作,共同撰写MDGs执行情况的年度进展报告。该报告是最受各国关注的联合国出版物之一。
经社部尽量以1990年作为评估工作的起始年份。评估结果表明,我们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事实上,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我们已经提前完成了一系列目标任务。
第一,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在内的世界各个地区的赤贫人口均有所下降。初步估算显示,尽管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但以1.25美元/天为标准的全球贫困率在2010年已下降到不及1990年的一半。我们希望2013年的最终监测结果能证实这一初步估算。如果结果被证实,那么MDGs的第一项指标,即到2015年赤贫率减少到1990年的一半,将在全球范围内比预定的目标年份2015年提前实现。
第二,世界范围内缺水人口比例减半的指标已经完成。1990年至2010年间,已有超过20亿人口获得了改善的饮用水水源。
第三,过去10年来,贫民窟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超过2亿人口得到了包括改善的水源、医疗卫生设施和住房在内的公共服务。
第四,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男女平等接受小学教育的目标。根据MDGs规定的指标,在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努力推动下,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包括女孩在内的儿童在接受小学教育。在这方面,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适龄儿童的小学教育入学率在过去10年中的增长尤为突出。
第五,儿童存活率水平有所提高。尽管世界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但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人口已从1990年的1200万降至2010年的760万,这一趋势估计仍将持续。
第六,各个地区接受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人口均有所增加。世界各国正在努力遏制并扭转结核病的传播趋势。在医疗卫生领域,全球死于疟疾的人口也有所减少,其全球发病率自2000年以来估计已下降17%,同一时期的死亡率也已下降25%。
以上均是历史性的突破。一言以蔽之,MDGs挽救了生命,改善了生活。
当然,差距依然存在。在一些领域,我们取得的进展还远远不够。不平等现象依然在上升,阻碍了可持续发展中诸多领域的进展。上述成就在全球各国和各地区的分布极不平衡。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部分国家的进展势头有所放缓。失业问题,尤其是青年人口的失业问题正日益加重。尽管产妇死亡率的下降令人感到鼓舞,但离实现2015年的目标仍有相当大的距离。虽然产妇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重要改善,且死亡人数有所下降,但此项工作进展依然缓慢。对农村地区而言,水质得到改善的水源的获得仍然是有限的。近一半的发展中地区人口(约25亿)仍缺少良好的卫生设施。如果这一趋势得以持续,那么到2015年,全世界范围内的卫生设施覆盖率将仅有67%,低于MDGs设定的75%的指标。
最令人担忧的是居高不下的饥饿人口比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新估计全球约有8.68亿饥饿人口。虽然发展中地区正经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但贫民窟的绝对人口数量依然增长至约8.63亿,这一增长态势并无放缓迹象。
在MDGs的第8项目标,即“全球合作促进发展”方面,我们面临的形势喜忧参半。尽管某些捐助国政府的援助金额达到了官方发展援助(ODA)额度,少数国家增加了援助额度,但完全达到ODA额度依然任重而道远。ODA的目标额度设定为3003亿美元,但是到2011年,各国援助额总计仅为1335亿美元,约等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0.31%。这样,2011年的ODA缺口就已达1668亿美元。
在市场准入方面,众所周知,2001年就已启动的多哈回合谈判依然难有进展。同时,自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类贸易壁垒层出不穷。此外,最不发达国家依然未能全面获得针对其出口产品的免关税和免配额准入待遇。
那么,我们的总体评估如何呢?从MDGs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经验呢?
如果我们的目光仅限于MDGs的前7项目标,那么我们认为成果十分显著。种种进展充分说明了各国的政治意愿以及全球共同发展目标的强大力量。从整体上看,MDGs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指导性框架。它为我们制订了可实现的目标和共同的愿景,也凝聚了世界各国的政治意愿,催生了强大的执行力。关于第8项目标,个别捐助国的援助金额达到了承诺额度,值得赞扬。但整体上,受预算紧缩制约的发达国家尚需努力,增加其援助额度。
总之,我们可以认为,虽然成就和缺憾并存,但MDGs应当成为“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的坚实基础。
二、展望未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2010年MDGs峰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审议了“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情况。他们的结论是,这一联合国项目既有成绩也有不平衡发展之处,当前挑战和机遇并存。领导人一致同意,必须在巩固成果的同时致力于消除差距。联合国大会第65/1号决议中,各国领导人通过了旨在加快实现2015年MDGs的行动议程。在同一决议中,联合国各成员国要求联合国大会继续每年审议MDGs的进展情况。
在展望2015年以后的世界时,成员国也要求联合国秘书长每年报告MDGs的进展情况,直至2015年为止,并且要求秘书长应在每年的报告中就进一步推进“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具体措施提出建议。领导人的这一要求在联合国内部被称为“立法授权”——即启动“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的准备工作。
根据联合国大会的授权,联合国秘书长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2011年8月,联合国发布了第一份秘书长关于加快实现MDGs的报告,介绍了推进“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种种措施。2011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在与各相关方面磋商后,成立了一个联合国系统工作组,以便协调“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准备工作。工作组由经社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简称UNDP)共同牵头,并动用了联合国体系的所有力量。2012年6月,工作组发布了首份供审议的关于“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的前景及路线图报告。报告同时作为对正在进行的磋商活动的参考资料。2012年7月,秘书长宣布成立一个研讨2015年以后全球发展议程的高层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任命三人共同担任该委员会主席: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时任利比里亚总统的瑟利夫,英国首相卡梅伦。秘书长要求该委员会于2013年5月向所有成员国提供一份关于发展前景的大胆而又务实的展望报告。秘书长本人期望委员会能就“世界各国共同承担的以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015年后全球发展议程’”提出建议。以上引用的是秘书长的原话,因为它抓住了三个关键要素——共同责任,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
在宣布成立委员会的同时,秘书长声明除了联合国系统以外,联合国还将公开、全面地征求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公民社会、私人部门、学术界以及研究机构等多方意见。
事实上,UNDP的同行们已经在100个国家展开了广泛的磋商活动。与这些一般性磋商活动相配合的11个主题性的磋商活动,目前也正在进行中。由联合国各机构共同组织并获得公民社会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支持的这些磋商活动,将为把紧迫性问题列入“2015年后发展议程”提供指导性思路。这些新列入的问题将来自双边及地区性的磋商活动。此类磋商认为“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应当反映发展中遇到的新挑战。磋商活动中还将研讨实行MDGs所取得的成绩和亟待改进的问题。比如,许多人认为MDGs并未解决诸如失业、不平等、生物多样性丧失、能源短缺、人口结构变动、治理等迫切性的关键问题。还有人认为MDGs也没有谈及诸如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快速城镇化、气候变化等问题。普遍的意见是,可持续发展必须是2015年后联合国发展议程的中心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成员国在2012年6月举行的“里约 20”峰会上制定了SDGs。各成员国同意SDGs应当兼顾可持续发展中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注重三者间的有机平衡。SDGs应当被归入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并与之协调,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主流。成员国进一步同意,SDGs的落实不能影响MDGs的进展。成员国同时强调,SDGs应当注重行动,简明扼要,便于传达,立意应当高远,数目不必过多,应具有全球普适性,便于各国落实。SDGs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各成员国的国情、能力和发展水平,尊重各国的政策和落实目标的轻重缓急。为此,成员国决定成立一个由30名代表组成的SDGs公开工作组。代表由联合国五个区域性组织的成员国提名产生。工作组定于2013年1月末开始程序性工作。在与各国政府和计划署进行磋商后,经社部已经将首份磋商结果报告列入了工作组的成果之中。[①] 报告是在各国政府对一份问卷调查的回答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反映了各成员国当前的总体思路,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消除贫困,完成MDG的第1项指标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为达成这一目标,可持续的、全面的、平等的经济增长是必然要求;每个人都有享受基本产品和服务、就业、医疗卫生及教育的权利;“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应当解决各种不平等问题;为了增进人类福祉,尤其是贫困、弱势群体的福祉,必须着力应对严重的环境压力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以可持续的方式增强对资源,消费和生产过程的管理。
关于SDGs的目标,成员国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SDGs应当按相关主题分为若干小项;
——它应对2015年后的国际发展合作起引导作用;
——它应建立在统一准则和全球共同的目标之上;
——它的各项指标应当具有普适性,但又必须能根据各国的国情、优先程度和发展水平作出相应调整;
——它应当包括现有的目标和指标;在评估SDGs进展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各个国家不同的起点和初始状况。
针对SDGs所提及的各个方面,按照成员国根据各自政策优先给出的回复,30个领域内的问题最具有迫切性,特别是以下问题: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及卫生事业;能源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管理问题;就业问题;性别歧视问题;可持续的消费及生产问题;城市及住房问题;海洋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平等问题;实施方法问题;等等。
三、结束语
如前所述,在联合国秘书处层面,秘书长已经成立一个提供建议和思路的高层咨询委员会。UNDP正在国家层面开展一系列的一般性磋商和主题性磋商活动。整个联合国系统内部的力量都已在经社部和UNDP的牵头下通过工作组而调动起来。在政府间层面,联合国大会主席将在2013年9月举行的第六十八届大会上组织一场专题活动。此次活动有两个目的:继续推进MDGs未完成的各项工作;推进以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一项全新的统一的议程。
虽然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在各自领域内逐渐进行,但是各个领域内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的关键阶段包括:即将于今年5月发布的高层咨询委员会的报告;今年9月份所要举行的关于MDGs的专题活动;公开工作组关于SDGs的进展报告以及一般性、主题性磋商活动的成果。联合国希望通过这些领域内的措施,各国政府在就“2015年后发展议程”达成共识的同时取得多重良好成果。
MDGs和SDGs之间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MDGs着眼基本的发展目标和指标。今后的SDGs将建立在MDGs之上,并加快推进各项已经取得进展的工作。两个“目标”下阶段的推进工作将着重经济和环境这两个方面,从而使人类的发展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MDGs是基石,是SDGs的基础,MDGs将确保我们在有生之年能建成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能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以上便是“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准备工作和目前联合国对于MDGs的进展评估。“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将是一个由联合国全体成员国共同承担的具有普世意义的可持续的发展议程。达成这项议程需要同时听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和建议。
来源:
《国际展望》